所有作者:关爱丽 牛玉宏 张国平 李纪明 马桢 梁艳艳 胡朝辉 邹云增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
论文摘要:目的:心肌内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有许多不明之处。近年来心肌微血管新生障碍在心力衰竭发病中的作用逐渐得到认识。本研究观察了血管紧张素II对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直接影响,为进一步明确血管紧张素II引起心力衰竭的机制提供参考。方法:1。 植块法分离成年Wistar雄性大鼠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免疫荧光鉴定细胞种类并传代培养;2。 血管紧张素II(10-7-10-6 M)干预培养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后,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方法以及PT-PCR的方法,检测不同干预时间点细胞增殖相关蛋白激酶(ERK)的活性变化和细胞死亡相关分子p53的表达变化;3。 血管形成实验检测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血管紧张素II干预培养在Matrigel上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后,显微镜下观察形成管腔样结构的能力。结果:1。 植块法培养原代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纯度达95%左右,且具有形成管腔样结构的能力。2。 在血管紧张素II干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10分钟时, ERK的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与非干预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 3。 血管紧张素II干预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30分钟,虽然与非干预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但p53 mRNA表达增加。4。用血管紧张素II持续干预18小时,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的数量明显减少,与非干预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1);单纯血管紧张素II持续干预18小时组与前处置10分钟后再干预18小时组相比,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的数量明显减少、或基本上不形成管腔样结构,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持续血管紧张素II干预明显降低培养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的完整性及其数量,其机制可能与增加p53的表达有关;短期血管紧张素II前处置培养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明显改善持续血管紧张素II干预后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能力的下降,其机制可能与短期升高细胞内蛋白激酶ERK的活性进而起到细胞保护作用有关。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II 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 ERK p53 血管形成实验
免费下载《血管紧张素II引起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及其可能机制的研究》PDF全文(已停止下载)
本站“论文下载”文章收集整理于“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由于各种原因,本站已暂停论文下载!请前往“中国科技论文在线http://www.paper.edu.cn/”免费下载!